跨越山海,点亮希望——哈工大学子的支教故事
在青春的旅途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背上行囊,奔赴远方,用爱与知识,为那些渴望的眼神照亮前行的路。在这个寒假,我们有幸采访了几位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前还在西部支教的支教团成员,听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支教故事。从青海藏区到新疆喀什,他们用青春和热情,点亮了无数孩子的梦想。今天,让我们跟随袁世瑄、李思源、查欣雨三位学长学姐的视角,去感受那份从支教故事中流露出的温暖和感动。

情系藏区,传递温暖与希望

大二时,袁世瑄学长无意间了解到学校支教团的故事,支教便在他心中种下了向往的种子。大三,他成功入选支教团,前往青海藏区支教,开启了这段意义非凡的旅程。
打破信息茧房,书写支教人生
李思源学长选择支教,一方面是因为他想打破信息茧房,给自己一个特别的“gap year”,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另一方面他也想让孩子们看看另外一个世界。
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查欣雨学姐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担任义工联主席的经历,让她对帮助他人充满热情。跟随着学长学姐的脚步,她放弃了正常的保研机会,而是选择用一年时间去做一件无悔的事,坚定地踏上支教的道路。
难忘经历

在喀什支教时,李思源学长遇到了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便是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以及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但他依旧坚持认真教学,努力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在一次期末考试之后,一位身为小学老师的家长说,孩子对英语更感兴趣了。这份认可,让李思源学长充满成就感。
“看到孩子们满怀期待的眼神,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袁世瑄学长如是说到。支教让他收获了快乐与满足,这份精神动力支撑着他克服高原反应,甚至是带病为孩子授课。“高原稀释了氧气,但是稀释不了我们奉献的热情。”他不仅传授知识,还通过与母校的书信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让家长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在孩子和家长的心中扎根发芽。
支教过程中,学生们不好的学习习惯让查欣雨学姐有些无奈,但她没有气馁,而是用耐心和努力,逐渐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期中考试后,她给成绩优异的班级准备了零食,还举办了集体生日会。元旦时,学生们则自发为老师们准备礼物,这份“双向奔赴”让她感动不已。
与此同时,查欣雨学姐和其他支教老师一起,开展云端学业帮扶,以“知心大姐姐”的身份对学生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
在新疆喀什的支教经历,她不仅感受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孩子们口语方言间流露出的可爱纯真,更是体会到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以后会接着参加支教活动,也会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去。”查欣雨学姐向我们感叹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共绘多彩篇章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哲学家雅尔贝斯关于教育本质的一段阐述。支教不仅是对学生的帮助,也是对支教者自身的磨砺。通过支教,三位学长学姐不仅开阔了视野,也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当地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让支教经历成为我们人生履历浓墨重彩的一笔!